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息
6月23日至6月29日
全省共报告25例登革热病例
2025年第26周(6月23日至6月29日),全省共报告25例登革热病例。
其中本地病例15例,分布在中山6例,广州、佛山、潮州各2例,江门、东莞、云浮各1例;输入病例10例,分布在深圳4例,广州、佛山各2例,东莞、肇庆各1例(按照现住址统计)。
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、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指出:登革热由登革病毒感染导致,是经伊蚊(即花斑蚊)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感染后会出现发热、皮疹、肌肉酸痛及骨痛等症状,严重者会出现出血甚至死亡。
登革热在全球分布范围广,东南亚、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全年流行。我省是登革热高发省份,常年均有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报告,每年5~11月期间是常见的本地疫情流行期。

![]()
![]()
![]()
康敏建议:当前广东省已进入登革热流行季节,近期高温多雨,蚊虫活跃,发生本地病例的风险高。市民日常应注意时常翻盆倒罐,清理积水,清除杂物,消除蚊虫孳生环境;同时做好个人和居家防蚊措施,避免伊蚊叮咬,预防蚊媒传播疾病,如出现发热、皮疹、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,并主动向医生提供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。当所在小区或社区发生登革热病例时,市民应配合防疫工作人员开展室内孳生地清理和杀灭成蚊。
暑期即将来临,外出旅游或探亲的市民要注意做好防蚊措施。前往境外的市民,要提前了解目的地的疫情情况;入境时,如有发热、皮疹、肌肉酸痛等症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。回家后如发生类似症状,应及时就诊,并将旅居史主动告知接诊医生。

![]()
![]()
![]()
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,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(俗称“花斑蚊”)叮咬传播。
流行期:夏秋季(5-11月),8-10月为发病高峰期,与媒介伊蚊活跃期(气温>25℃)高度重合。
传播特点: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,病毒通过“患者→伊蚊→健康人”链式传播,潜伏期1-14天(多为5-9天)。
易感人群:各年龄人群普遍易感,感染后经一定潜伏期便可能发病,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(称为隐性感染者)。
感染登革热后会出现全身剧烈疼痛,因此又被称为“断骨热”。典型症状如下:
高热:突发高烧(40℃以上)
三痛:剧烈头痛、眼眶痛、肌肉骨骼关节痛
三红:面红、颈红、胸红
皮疹: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
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或疫苗,预防登革热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免被蚊子“叮”上。
蚊子喜欢将卵产在水中,给它们一滩积水,它们就能繁衍出“一支军队”。
蚊虫的生长周期也十分迅速,短时间内就能从卵长大为成蚊。
想灭蚊,得从源头解决问题——及时清理家里、周边环境的积水,就可以把蚊子扼杀在摇篮里。
它们都躲在哪?
照着这些要点挨个排查
希望大家都能把蚊子“一锅端”
👇👇👇
堆满杂物的天台可是蚊子的最爱,只需要一场雨,各种犄角旮旯都能成为蚊子的“月子中心”。
蚊子“生娃”从来不挑地方,尽管是一个小孔或瓶盖,它们都可以直接“入住”。
尽管是在泥土上、盆托上甚至植物上,只有一点点积水,也可以养出一窝蚊子。
另外,如富贵竹、水仙花这些水生绿植以及浇花用的储水容器等,大家往往会因为清理得不仔细,也有积水残留。
阳台上“躺着”的废旧轮胎,甚至屋前屋后停着的小车上的雨罩,蚊子都可以“落脚”。
把积水统统清理
再配合物理手法灭蚊
(蚊香、驱蚊液、电蚊拍、纱门/窗等)
相信蚊子都无处可藏了
扩散
提醒更多人
来源 |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潮汕圈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